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”10 月 15 日- 16 日,绿色环保协会在一食堂侧门处举办了 “传统文化中的水知识鉴赏” 主题活动。节约水源,从来不是一句冰冷的口号,而是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字里行间的生活智慧,更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代代相传的文明基因。

活动期间,“水映非遗” 拼图挑战成为最受欢迎的环节,吸引了众多同学踊跃参与。在规定时间内成功拼好图案的参与者,不仅能收获一份精心准备的精美小礼品,更在动手拼图的过程中,不知不觉掌握了节水知识点。这种 “寓教于乐” 的形式,让节水的基本认知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同学们的心中,真正实现了 “玩中学、学中悟”。
在“诗词水韵” 环节,同学们纷纷提笔,写下自己熟知的与水相关的诗句。当 “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” 等经典诗句被一一分享时,大家不禁感慨,正是古时清澈纯净、灵动美好的水环境,才能激发诗人们的创作灵感,留下这些千古传诵的佳作。

在 “节水问答” 环节,同学们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节水行为上的不足与知识盲区。志愿者们详细介绍了节水马桶与普通马桶的冲水量区别:普通马桶每次冲水量约为 13 升,而节水马桶仅需 5 升。若按一户家庭每天使用 10 次计算,一年可节约近 30 立方米水,这一水量相当于 30 个标准浴缸的容量。直观的数据对比让在场参与者惊叹不已,也让大家深刻体会到节水的实际意义。
“这个对比太有冲击力了!古人‘细水长流’的生活哲学,如今正通过现代科技转化为我们触手可及的日常。” 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鲍宣骇同学感慨道。
活动负责人彭子燚同学介绍:“此次‘传统文化中的水知识鉴赏’主题活动,不仅让大家读懂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节水智慧,更让我们认识到,节水不是简单的行为倡导,而是续接传统文化‘文脉’的具体行动,是为子孙后代留存一泓清水的‘仁心’担当。”

水是生命之源,更是文明之脉。从《道德经》的“上善若水”,到校园里的节水实践,传统文化中的节水奥秘,正等待着更多人去揭秘。参与活动的师生们纷纷表示,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,在今后的生活中持续践行节水理念,在洗手时及时关掉水龙头,践行 “用之有节”理念 ;积极参与社区节水宣传,传承 “与自然共生” 文化,为守护水资源贡献青春力量。